沥青废水主要产生于沥青的生产、储存、运输及使用过程中,含有大量有毒有害物质,若未经处理直接排放,会对水体、土壤及生态系统造成严重污染。其处理需结合物理、化学及生物等多种技术,实现达标排放或资源化利用。
沥青生产工艺:原油蒸馏残渣(减压渣油)进一步加工时产生的废水。
沥青储存与运输:储罐清洗、运输工具洗涤产生的含油废水。
沥青使用环节:
道路施工(如防水层喷涂、透层油喷洒);
防水材料生产(如SBS改性沥青卷材);
沥青混凝土搅拌站设备清洗废水。
污染物类型 | 主要成分 | 危害 |
---|---|---|
有机物 | 沥青质、胶质、芳香烃(苯系物、多环芳烃PAHs)、酚类 | 高毒性,难降解,致癌风险 |
油类 | 矿物油、乳化油(含柴油、润滑油残留) | 水面油膜污染,COD高 |
悬浮物 | 沥青颗粒、砂土、金属碎屑 | 堵塞管道,影响设备运行 |
重金属 | 镍、钒、砷(原油残留) | 生物累积性,生态风险 |
其他 | 硫化物、氨氮(微生物分解产物) | 恶臭,腐蚀设备 |
背景:
某沥青搅拌站每日产生约50吨废水,含大量乳化沥青、柴油及砂石颗粒,COD高达10,000 mg/L,石油类浓度>500 mg/L,需实现达标排放(COD≤100 mg/L,石油类≤10 mg/L)。
处理工艺:
一级处理(物理分离):
沉淀池:去除大颗粒砂石(SS去除率>60%)。
气浮池:投加PAC(50 mg/L)和阴离子PAM(5 mg/L),通过溶气气浮去除乳化油(去除率>90%)。
二级处理(化学氧化):
芬顿反应:投加H₂O₂(500 mg/L)和FeSO₄(200 mg/L),调节pH=3~4,氧化分解沥青中的难降解有机物(COD去除率约60%)。
中和沉淀:投加NaOH调节pH至中性,形成Fe(OH)₃絮体吸附重金属(Ni、V去除率>85%)。
三级处理(生化+深度净化):
水解酸化池:厌氧菌分解大分子有机物(COD再降30%)。
接触氧化池:好氧微生物进一步降解(COD降至<200 mg/L)。
活性炭过滤:吸附残留有机物,出水COD稳定<80 mg/L。
技术亮点:
气浮+芬顿协同:高效去除乳化油和难降解有机物,避免生化系统中毒。
资源回收:气浮回收的废油(约2吨/月)外售,收益抵消部分处理成本。
成效:
出水水质达到《污水综合排放标准》(GB 8978-1996)一级标准。
处理成本约12元/吨,较传统工艺降低30%(通过废油回收)。
背景:
某SBS改性沥青防水卷材厂每日排放30吨高浓度废水(COD=20,000 mg/L,沥青颗粒含量>1,000 mg/L),需实现废水回用及固废资源化。
处理工艺:
预处理(固液分离):
离心机:分离沥青颗粒(回收率>95%),离心液进入后续处理。
深度处理(蒸发浓缩):
MVR蒸发器:利用机械蒸汽再压缩技术,将废水浓缩至原体积的10%,结晶盐(硫酸钠、碳酸钙)作为建材原料出售。
冷凝水回用:蒸发冷凝水COD<50 mg/L,回用于生产线冷却系统。
剩余浓液处理:
高温焚烧:浓缩液(占原水量5%)送入焚烧炉,残渣送危废填埋。
技术亮点:
沥青资源化:离心回收的沥青纯度>90%,年创造价值超50万元。
零排放设计:蒸发冷凝水全回用,危废量减少95%。
成效:
年节约新鲜水费15万元,危废处置成本降低80%。
通过ISO 14001认证,成为行业标杆案例。
分质处理:根据废水浓度(如高浓度生产废水与低浓度冲洗水)分类处理,降低难度。
资源化优先:沥青颗粒、废油回收可显著降低成本,如案例二中沥青回用年收益超50万元。
技术组合:
高浓度废水:气浮+芬顿+MVR蒸发(案例一、二);
低浓度废水:混凝沉淀+生化(如接触氧化)。
合规性:需满足《石油化学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》(GB 31571-2015)或地方标准(如长三角COD≤50 mg/L)。
沥青废水处理需兼顾环保与经济效益,未来趋势为“减量化-资源化-无害化”综合技术的应用。
Copyright © 2017-2025 惠州市玮霖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