电镀厂废气是电镀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气态污染物,具有成分复杂、毒性强、腐蚀性高的特点。这些废气若未经处理直接排放,不仅会对大气环境造成污染,还会对周边居民健康和生态系统构成威胁。根据《电镀污染物排放标准》(GB 21900-2008),电镀废气需重点控制氰化氢、铬酸雾、硫酸雾、氯化氢等有害物质的排放浓度。
电镀槽液挥发:
氰化物镀液(如镀金、镀银):氰化氢(HCN)挥发,沸点低(26℃),易在常温下逸散。
铬酸镀液(镀铬):铬酸雾(CrO₃)以气溶胶形式释放,粒径 0.1~1 μm,易沉积堵塞设备。
酸性清洗液(如酸洗除锈):硫酸雾(H₂SO₄)、盐酸雾(HCl)等强酸挥发。
前处理与后处理工序:
酸洗除锈:盐酸、硫酸等酸雾。
退镀线:含镍、锌的废液挥发。
烘干工序:溶剂(如乙醇、丙酮)挥发形成有机废气。
其他辅助工艺:
碱性除油:氨气(NH₃)挥发。
钝化处理:含铬、镍的废气。
酸性气体:硫酸雾、盐酸雾、硝酸雾、铬酸雾。
碱性气体:氨气(NH₃)。
重金属蒸气:六价铬(Cr⁶⁺)、镍(Ni)、铜(Cu)、锌(Zn)。
有机挥发物(VOCs):乙醇、丙酮、甲醛等。
剧毒气体:氰化氢(HCN)。
其他:水蒸气、粉尘。
客户背景:
废气特性:
风量:8,000~15,000 m³/h(峰值 20,000 m³/h)。
污染物浓度:HCN 5~30 ppm,CrO₃ 10~50 mg/m³,VOCs 100~400 mg/m³。
温度:常温~50℃。
处理工艺:
采用 "预处理 + 强氧化分解 + 活性炭吸附 + 湿式电除尘" 复合工艺:
预处理:
核心处理:
深度净化:
技术创新:
处理效果:
客户背景:
废气特性:
主要污染物:硫酸雾(200~500 mg/m³)、铬酸雾(50~100 mg/m³)、氨(100~200 ppm)。
风量:单条生产线 5,000~10,000 m³/h。
处理工艺:
采用 "三级喷淋 + 离子交换 + 生物滤池" 组合工艺:
一级喷淋:
二级处理:
三级处理:
技术亮点:
处理效果:
硫酸雾、铬酸雾排放浓度分别降至 10 mg/m³、5 mg/m³ 以下。
氨浓度降至 10 ppm 以下,达到《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》。
年节约药剂成本 30%,废水回用率提升至 70%。
技术类型 | 适用污染物 | 典型案例应用 | 优缺点 |
---|
碱液喷淋 | 酸性气体(H₂SO₄、HCl) | 案例二的一级处理 | 成本低,但需定期更换吸收液,易产生二次污染。 |
催化氧化 | HCN、VOCs | 案例一的核心处理 | 高效分解剧毒物质,但催化剂需定期更换,能耗较高。 |
活性炭吸附 | VOCs、重金属蒸气 | 案例一的深度净化 | 吸附效率高,但吸附剂饱和后需再生,存在二次固废。 |
生物滤池 | 氨、低浓度有机废气 | 案例二的三级处理 | 环保无二次污染,但处理周期长,对高浓度废气效果有限。 |
湿式电除尘 | 微米级颗粒物(如 CrO₃) | 案例一的深度净化 | 高效去除超细颗粒,但设备投资大,需定期清洗电极。 |
选择建议:
电镀厂废气治理需结合工艺特点、污染物特性及环保要求,采用 “源头控制 + 末端治理” 的综合方案。案例一的复合工艺在处理剧毒气体和重金属方面表现优异,案例二的模块化设计则适用于园区化改造。未来,随着环保标准的提升,智能化监控、资源回收(如酸雾回收、贵金属再生)将成为技术发展的重点方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