电镀厂废水是电镀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工业废水,具有成分复杂、重金属浓度高、毒性强、可生化性差等特点。根据《电镀污染物排放标准》(GB 21900-2008),需重点控制六价铬(Cr⁶⁺)、总镍(Ni²⁺)、总铜(Cu²⁺)、总氰化物(CN⁻)等污染物排放,部分地区执行更严格的地方标准(如广东 DB44/1597-2020)。
前处理废水:
电镀工序废水:
后处理废水:
其他废水:
污染物类别 | 典型成分 | 危害特性 |
---|
重金属离子 | Cr⁶⁺、Ni²⁺、Cu²⁺、Zn²⁺、Ag⁺、Au³⁺ | 毒性强,易在生物体内富集,致癌致畸(如 Cr⁶⁺)。 |
氰化物 | CN⁻(游离 / 络合态) | 剧毒,0.3mg/L 即可致人死亡,与酸反应生成 HCN 气体。 |
酸碱污染物 | H⁺(盐酸、硫酸)、OH⁻(氢氧化钠) | 腐蚀管道,破坏水体 pH 平衡,影响水生生物。 |
有机污染物 | 表面活性剂、络合剂(EDTA、酒石酸) | 降低废水可生化性,部分物质具有生物累积性。 |
悬浮物(SS) | 金属氧化物颗粒、沉淀物 | 堵塞水处理设备,影响后续工艺效率。 |
客户背景:
废水特性:
处理工艺:
采用 "分类收集 + 分质处理 + 膜法回用" 全流程工艺:
分类收集:
分质处理:
回用系统:
技术创新:
处理效果:
各污染物排放浓度均优于地方标准 50% 以上(Cr⁶⁺ 0.05mg/L,CN⁻ 0.2mg/L);
年回收镍资源 20 吨,水回用节约成本 120 万元;
运行成本降至 3.5 元 /m³,低于行业平均水平(5~8 元 /m³)。
客户背景:
废水特性:
处理工艺:
采用 "预处理 + 多级生化 + 深度除磷脱氮" 组合工艺:
预处理:
生化处理:
深度处理:
技术亮点:
处理效果:
总氮、总磷稳定达标(总氮 12mg/L,总磷 0.3mg/L),重金属去除率均>99.9%;
园区整体 COD 排放总量下降 40%,危废产生量减少 35%;
获得 “浙江省绿色园区” 认证,成为长三角地区电镀废水处理标杆项目。
技术类型 | 适用污染物 | 典型案例应用 | 优缺点 |
---|
化学沉淀法 | 重金属离子(Cr³⁺、Cu²⁺等) | 案例一含铬废水处理 | 成本低、操作简单,但污泥量大,对络合态重金属效果差。 |
离子交换法 | 镍、铜等单价重金属 | 案例一镍回收、案例二精处理 | 回收率高、出水精度高,需定期再生,树脂易受污染。 |
膜分离技术 | 盐分、悬浮物、重金属 | 案例一回用系统 | 出水水质优、可回用,膜组件易堵塞,投资及运维成本高。 |
生化处理法 | 有机物、氨氮、总氮 | 案例二深度脱氮 | 环保无二次污染,对高浓度重金属敏感,需预处理。 |
高级氧化法 | 难降解有机物、氰化物 | 案例二臭氧催化氧化 | 高效分解复杂污染物,能耗较高,需控制氧化剂投加量。 |
选择建议:
高浓度含铬 / 含氰废水:优先采用 “分类收集 + 化学还原 / 氧化 + 沉淀”,确保剧毒物质彻底去除。
综合重金属废水:“重金属捕捉剂 + 沉淀 + 膜处理” 组合,兼顾去除效率与资源回收。
含氮磷废水:“生化脱氮 + 化学除磷”,结合园区化集中处理优势,降低单位处理成本。
回用需求:RO 反渗透膜或 DTRO 碟管式反渗透,配套浓水蒸发结晶,实现 “零排放” 目标。
电镀厂废水治理需遵循 “分类收集、分质处理、资源回收” 原则,案例一的分质处理 + 膜回用工艺在单个企业高效控污中表现突出,案例二的园区化综合处理则解决了复杂水质与波动负荷问题。未来,随着 “无废城市” 建设推进,电镀废水处理将向 “零排放”、重金属全回收、智能化运维方向发展,结合区块链技术实现污染物溯源管理,进一步提升行业环境管理水平。